在本页阅读全文(共11页)
记得数年前,小编刚刚接触DIY的时候,一台当时主流PC“大奔”133、166机器售价大概在8、9千元。整台机器的灵魂部件--主板,售价普遍在900~1200元之间,即使是当时的低端产品也高达7、8百元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从当初的板载二级缓存,到最近几年K8架构芯片组剥离了内存控制器,主板经历了数个架构的变革。跟老产品相比,新一代主板的特点也非常鲜明。
首先,随着CPU功耗的不断增加,主板供电部分设计也愈发考究。1998年大功率PII处理器的到来,将二、三相回路式供电普及到主流主板上。发展到现在,即使是六相、八相甚至十二相供电也不算稀奇。主板的供电部分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。
其次,主板芯片组整合的功能越来越多。北桥方面主要负责CPU与内存、PCIE的快速通讯,除了位宽、频率方面的提升之外,与老一代产品区别不大。但南桥方面功能更加丰富,板载千兆网卡、双网卡甚至带无线,8声道HD音效芯片,IEEE1394,USB2.0,IDE,SATAII,防火墙、报警、侦错等等众多功能。高集成度是主流芯片组的一大特点。
最后,就是特殊功能的引入,使得主板更加精彩。NVIDIA力推的SLI、ATI的交叉火力等双显卡技术的推出,让人们享受到了更高性能。USB2.0、IEEE1394甚至SATAII的热插拔普及,极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娱乐。
说了这么多主板的发展,朋友们可能会问了,那么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?
文章开头我们说到了主板的售价,如今市场中主板价格差异比较大,而且档次分界也非常清晰。那么一块主板的成本到底有多少?各档次产品差距在哪里呢?带着这些问题,我们来咨询一下著名的罗工,听听他老人家的分析吧。
本文导航